当前位置: 首页 > 领导讲话
张伯军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8-11-21 11:34 阅读:

 抢抓机遇  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 

(2013年11月27日)

同志们:

 

  今天,我们召开第一次全口径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。主要任务是,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精神,部署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,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、实现教育现代化、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提供动力和保障。
  近年来,全省教育信息化战略地位初步突显。资金投入持续加大。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。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新进展。教育管理信息化不断加强。专门人才培养水平和应用能力普遍提高。“农远工程”、“四室装备”等重大项目成果显著。信息化已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。
  同时也要看到,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还有差距,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要求。比如:观念滞后、认识模糊,机构不健全、投入无保障,多头管理、标准不一、重复建设,基础设施相对薄弱,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高,工作开展不均衡等等。这些问题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,必须深入研究加以解决。
  刚才,吉林师范大学、长春市、辽源市、临江市教育局的同志先后发言。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很有代表性,值得学习借鉴。下面,我讲三点意见。
  一、把握形势发展,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
  教育信息化基于全球信息化产生,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延拓和发展。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,事关教育改革发展全局。
  第一,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与基本标志。要完成到2020年“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”的战略目标,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带动,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无法实现教育现代化。信息化水平也是衡量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,失去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,高教强省建设难以推进。
  第二,教育信息化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实现途径。公平与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。信息化突破了不同地域在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上的差距,用较低的成本高效便捷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全面提升教育质量,信息化是重要动力之一;推动教育均衡发展,实现教育公平,离不开信息化支撑。
  第三,教育信息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。信息化推动教育从“教”为中心向“学”为中心转变,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,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转变。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横向联系、纵向衔接,为构建人人皆学、时时能学、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保障。
  第四,教育信息化是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的战略选择。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教育体系向深层次变革,教学方式向主动式和互动式转变,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向更低成本和更广范围共享,教育管理向科学精准规范转型。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实现方式,发展越快越好,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占得先机。
  二、明确工作要求,科学谋划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
  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把信息化列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。要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,抓主要矛盾、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,加快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。
  第一,不断深化认识,切实把信息化摆上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。认识不到位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。要对照国家的战略谋划,调整思路、把握重点、制定举措,尽快转变三种观念:一是内涵把握上,要从“为信息化而信息化”向“为教育现代化而信息化”转变。二是建设方式上,要从“使用者自己建”向“企业和社会参与建”转变。三是发展方向上,要从“以建设为主导”向“建设和应用并重”转变。
  第二,坚持开拓创新,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长效机制。积极探索政府引导、企业参与、学校应用、服务驱动的良性机制。一是推动各级政府落实主体责任,纳入规划、统筹部署、优先发展、重点扶持。二是树立“一盘棋”的思想,切实发挥信息中心、装备处、电教馆、电视台、电视大学等教育专业机构的作用。三是突破依靠政府项目带动的传统路径,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,联合企业协同推进。四是支持有条件的地区、高校先行试点,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。
  第三,明确发展方向,确保教育信息化预期目标顺利实现。到2020年,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工作任务。一是基础教育信息化重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,建设、应用、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。二是职业教育信息化重点提升信息化素养、资源管理效率和虚拟仿真实训水平,加强数字校园建设。三是高等教育信息化重点推进深度融合,推动改革创新和质量提升。四是继续教育信息化重点打造公共服务平台,促进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。五是教育管理信息化重点推动政府转变教育管理职能,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效率。
  第四,突出工作重点,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。当前,要重点推进“三通两平台”建设,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。一是“宽带网络校校通”,所有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接入宽带网络,40%以上的高校校园网建成IPV6网络平台。二是“优质资源班班通”,中小学和职业学校60%以上的班级配备多媒体互动教学平台。三是“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”,60%以上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基本开通,高校整校建设应用。四是建立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、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、教育教学与教师培训信息化平台、校园校车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建设。打造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。实施高等教育MOOC平台建设工程,探索MOOC与翻转课堂结合模式,共享优质教育资源。
  第五,坚持应用驱动,探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的新路子。要坚持应用导向不动摇,深化教育体制、教育思想、教育模式、教育内容和方法改革,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。到2015年,全省教育行政部门和90%以上的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,95%以上的教师在“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”上实名注册,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。到2017年,全员完成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提升培训。
  三、落实工作任务,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保障
  坚持领导、规划、推进、监管“四个统一”,提高工作执行力,使全社会共享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果,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注与支持。
  第一,加强领导,科学谋划。重点做好“四个保障”:一是组织保障。省教育厅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,在科研产业处设立办公室。各地区、各高校要迅速成立机构,配齐人员、制定方案、落实责任、提供条件。二是政策保障。加强统筹部署,列入教育发展规划,深化与电信运营企业的战略合作,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政策、项目、资金支持。三是经费保障。要设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经费,确保足额到位,用于日常运营、系统维护、人员培训等。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,要设立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专项经费。四是监管保障。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全省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,实行定期通报制度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,整体推进工作。
  第二,明确责任,狠抓落实。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必须落实相关主体的责任。一是推动政府出台政策,争取资金投入,形成政府统筹、部门配合、社会参与、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。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作为实施主体,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。信息办牵头协调,各单位落实职责,用好用足各项政策。三是加强政策引导,激发师生和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。四是发挥先进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,政策支持、经费投入多向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,促进均衡发展。
  第三,创新机制,协同推进。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。一是健全管理服务体系,有责任部门抓推进、有专门人员抓落实、有严格标准保质量、有充足资源作保障。二是做好顶层设计,明确路线图、时间表和任务书,完善协同推进机制。三是成立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专家咨询组,提高信息化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水平。成立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纪检监察办公室,完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。四是保证资金使用效益,加强经费监管和规范建设。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、社会法人资本投入,形成多元化、多渠道的经费筹措体系。
  第四,统筹兼顾,有序实施。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总体规划上,要与“宽带中国”战略有机衔接;实施策略上,要与“数字吉林”建设融为一体;项目安排上,要与学校标准化建设、农村薄弱学校改造、校园校舍校车安全工程等共同推进。要处理好四种关系:一是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,既要综合考虑体现前瞻性,又要立足实际避免“一刀切”。二是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,找准重点和突破口,按时间节点和工作步骤抓好落实。三是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,既要汇聚资源、集中力量,又不能违背规律、超越承受能力。四是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,积极探索实践政府政策支持、企业投资建设、学校持续使用的新模式。
  第五,纳入日程,完善制度。要加强制度建设,提供工作依据。一是建立省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信息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,定期总结交流,开展调查研究。二是落实“月报”制度,按照省信息办的统一调度,采集数据、综合汇总、及时上报。三是完善督查制度,纳入全省教育督导评估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。四是实行奖惩制度,表彰先进、督促后进。对于消极懈怠、造成影响的进行全省通报,必要时启动问责程序。省里将适时启动“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”建设,确定100所数字校园示范校,评选推进教育信息化示范县,表彰先进工作者。加快培养教育信息化领军人才、后备人才和教育技术骨干,纳入教育人才工程给予支持。
  同志们,信息化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和民生工程,任务艰巨、责任重大、意义深远。我们要抢抓机遇、坚定信心,努力实现我省教育信息化跨越式发展,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、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。